最是高沙米花香

作者:liufiel

 

在熙熙攘攘的街上穿行,闻到一股米花香,立即口舌生津,馋虫在胃内乱撞,好煽动人的味道,好想吃。每次碰到卖油泡米花的,我总要买一两个,油泡米花也不贵,两块钱一个,半个即可解馋。米花是家乡的传统美味零食,印象中只是哪家有大喜事时方才会做,平常要想吃到这样的米花可不容易。

最具做米花传统的要数高沙人,我们院子里有个高沙的媳妇,刚嫁过来时,挑着好多米花,我那回第一次吃到那么香脆的东西,好一段时间都回味无穷。据她说,他们每年都要做很多米花汤皮,用来招待客人并赠予。以前街上极少有人架着一口油锅泡着米花卖,平常吃到米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。那时候,我总想有个高沙的亲戚,则平常都有机会吃到米花了。

小时候,家乡的院子里有个风俗习惯,哪家有大喜事摆了喜酒之后,这家人定会用团筛一堆堆地分摆一些东西赠送到各家各户去,让邻居们沾沾喜气,这些东西大致包括:四分之一个米花、四分之一个汤皮、两个糍粑、几颗糖果或饼干,得到赠品的人家都非常高兴。因为这种油泡的米花和汤皮可不是随时都能吃到的,不是办大喜事,谁都不会费劲做这些工序相当麻烦之物。尤其是新房上梁时,便会在架梁的现场从屋顶上往下扔许多米花汤皮及糍粑与糖果之类。

那些年,只要听说哪家新屋盖成要上梁,我们一帮小孩子总是兴奋不已。我们最先打听到那家哪天上梁,然后就一天天地盼着。当炮仗从院子前面的田埂上炸响,几个新屋家的远客用谷箩挑着一担担用新毛巾盖着的好东西时,我们总会远远地看着,猜那谷箩里有多少糍粑、多少香喷喷的米花和汤皮。我们似乎闻到了那挥之不去的米花香。晚上,便枕着这些香气进入梦境。凌晨,第一声炮仗响起来,应该是砍梁树回来了。我们立即睁开朦胧的眼睛,穿上衣服,摸着黑跑到那座新屋里。新屋马灯通明,那会儿还没有电,屋里已经站了好些小孩子,甚至大人。木匠、砖匠和石匠们一一忙碌着,他们一边扛着梁树爬楼梯,一边声音宏亮地说吉语。梁树架好了,匠人们开始往下面扔东西,首先是扔给房主人的大糍粑,我们称娘粑与爷粑,这是吉利粑粑,主人接到以后预示着以后住在新屋能顺利、发财、发人、发牲畜,家庭幸福美满,这个是不能抢的。然后他们从屋顶四方往下扔糍粑、米花、汤皮、糖果和瓜子花生,大家争着高举起手去接东西,有人在角落里喊:往这边扔!回到家里吃着自己抢来的米花和糖果,是多么香甜。

那年我家盖新屋,我母亲特意请那个高沙媳妇教她做米花汤皮,我有幸看到它的制作过程。米花是用糯米做成的。先是将糯米洗白蒸熟,然后用一个篾织成的圆圈放在案板一边,把团箕里均匀地洒上松树叶,以免做好的米花沾到团箕,再往碗里倒点米花红,用盆装一些蒸熟的糯米,把米花红倒上去,均匀的拌和好。一切准备工作做完了,开始做米花了,先将案板准备做米花的地方涂一些煮熟的蛋黄或是蒸过的香油,再将篾圈放在上面,然后抓一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篾圈里薄薄地压匀,再用拌和好的红色糯米点缀在上面,最后将篾圈小心地拿开,一个米花就做成了,将做好的米花轻放到铺着松树叶的团箕里摆放好以备晾晒。米花要充分晒干,只有干透了的米花,经过油泡透了才会又香又脆。与米花密不可分的一种零食是汤皮,汤皮的做法是首先将糯米洗净,拿水装在桶子或盆子里浸泡着,六个小时左右将浸泡好的糯米用石磨和水一点点磨成稀浆。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,将锅架在烧着纹火的炉灶上面,用勺子舀一勺稀米浆倒进涂了点猪油的锅子里,转动锅子,让它们流成一个圆圈状,放在火上稍加热,等米浆被火烤得凝固了,便用手轻轻将米浆圈提出锅子,放在铺了松树叶的木板上或团箕内以备晾晒,再用毛笔沾上米花红,在米浆圈上画上两个圈或简单图案,一个汤皮就做成了。

近几年春节前,母亲总要我到高沙买些晒干的米花回去,她用锅将菜油煎热,母亲在米花上剥几粒米扔在锅内,若是米一下子爆开了,则表示油温已可。母亲随即拿一个米花丢进锅中,米花只一会儿就上浮了,并产生大量的小气泡。母亲用筷子轻压米花,缓缓转动,过十几秒钟再用锅铲协助翻面,待两面都泡开了就用筷子夹了出来。米花不能在热油里泡得太久,泡太久就泡老了,米会焦黄,不但色泽不好看,味道还会苦。一个晒干的米花从入锅到出锅,整个过程持续时间大概是三十秒钟左右。刚泡出来的米花特别香脆,让人止不住地往嘴里塞。

前两年弟弟一家子回家过春节,母亲又架起油锅泡了些米花,弟弟赞叹着米花的美味,说要是把家乡的米花运到城市里去卖,绝是一个好商机,外面是没有这种零食的。现在已经极少有人做米花了,只有高沙还保留着做米花的传统。周边其它乡镇若是有卖油泡米花的,即便不是高沙人,也是从高沙贩来的米花。